走訪老梅田野公益設計 聖約翰科大師生為偏鄉重塑產業特色  
   
     
    聖約翰科大創意設計系師生拜訪位於老梅社區的社團法人IPOWER培力學社工作室,楊筱薇創辦人(右三)及吳宇倫秘書長(右四)暢談在老梅的翻轉教育經驗,師生滿載而歸。      
   

聖約翰科大創意設計系師生拜訪位於老梅社區的社團法人IPOWER培力學社工作室,

楊筱薇創辦人(右三)及吳宇倫秘書長(右四)暢談在老梅的翻轉教育經驗,師生滿載而歸。

     
 
大家仔細聆聽老梅土生土長的「豬爸爸餐飲」負責人講解石門石花菜等故事,對於石門在地特色物產有更深刻的認知。

大家仔細聆聽老梅土生土長的「豬爸爸餐飲」負責人講解石門石花菜等故事,對於石門在地特色物產有更深刻的認知。

老梅綠石槽景觀是由海蝕溝槽和綠藻(主要是石蓴)共構,石蓴可食用,但質地硬、口感不佳,早期漁民採集後用於貝類養殖,或曬乾後售予青草店藥用。

老梅綠石槽景觀是由海蝕溝槽和綠藻(主要是石蓴)共構,石蓴可食用,但質地硬、口感不佳,早期漁民採集後用於貝類養殖,或曬乾後售予青草店藥用。

同學完成田野調查訪談後返回課堂,各小組發揮巧思,提出嶄新的設計構想,有助於帶動老梅平日人流、提升在地就業機會。

同學完成田野調查訪談後返回課堂,各小組發揮巧思,提出嶄新的設計構想,有助於帶動老梅平日人流、提升在地就業機會。

 

  台灣各縣市每年投入不少資源發展城鄉特色經濟,然而疫情升溫時,城鄉的經濟衝擊不亞於都會。為提振經濟,公部門總會在各地砸下資源,然而救急不救窮,短期內一定有效果,但長期而言,偏鄉產業該如何自保呢?

  聖約翰科技大學創意設計系張克源老師在本學期「公益設計」課程中,指導同學們對疫情下的偏鄉進行了解,訓練同學如何透過研究,走出教室、實地觀察目標對象,在探索問題與解決方案中,獲得設計所需的知識與技能,以及有能力提出突破性的設計構想。

  張克源老師指出,本次調查選在2021年11月份疫情趨緩、東北季風來臨之際進行,以位居北海岸的石門老梅觀光聚落為目標,透過深度訪談,觀察在地組織與聚落生活之現況,希望找到屬於在地特色、不受疫情影響、可常態經營的生產、生活及生態發展機會。

  例如:由余品萱、王若伃、潘枷鈞及劉慶萱等4位同學組成的訪談組,除了與老梅當地店家、居民談話,了解聚落從繁榮到蕭條的現況,並赴社團法人IPOWER培力學社(ipower)深度訪談,受到創辦人楊筱薇及秘書長吳宇倫熱忱接待,侃侃而談ipower翻轉老梅創生的方式。

  之後於課堂上,訪談組提出顛覆的構想,利用社區既有元素,如壁畫、流浪貓及老房子等加入新思維。例如:建立動物友善社區、早期服裝體驗等新的項目,可為老梅平日帶來常態性的人流。也因為平日必須維護環境整潔,能讓來訪的動物或人們有一個「乾淨、安全、友善」的遊玩場域,藉此發展出具特色的慢旅商機。

       張克源老師說,由吳銀蓮、康亦宏、陳嘉琪、廖軒弘及關樂軒等5位同學所組成的觀察組,也同時進入老梅社區蒐集景觀及環境特色,沿著北海岸石門一帶而行,同學們發現許多店家都以石門肉粽為特產。但經由田野調查發現,反而石花、石蓴(附著在綠石槽上的藻類)等真正在地的物產並沒有發揮獨有魅力,實在太可惜了!返回課堂後,小組發揮巧思,提出2個具老梅特色並有產業化潛力的商品開發構想:石花手工皂/果凍及石蓴蛋花湯/茶磚,希望可以讓石門海岸物產重回主角地位,並帶動當地的工作機會,讓外地人重新認識老梅。

   參與此次田野調查的學生來自聖約翰科大創意設計系三年級,雖然沒有田野調查的經驗,但有為地方公益設計的熱情,藉由此次行動,以田野調查及後續分析、轉化作業,實際練習設計研究的過程(定義-探索-生成-評估),非常不容易。張克源老師希望本次調查的線索或素材可具拋磚引玉之效,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學校鄰近周邊的資源及需求,可思考作為將來專題設計之題材,而同學們所提嶄新的設計構想,亦可提供給相關單位作為未來地方特色規劃的參考。

   文字、相片:創意設計系張克源老師提供

   

   

 

 
 
 
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