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眼世界,漫遊寰宇 ~ 專訪沈鑒治學長
1949年在中國是不平凡的一年,承載著歷史變革中的興衰榮辱,今天我們要專訪的沈鑒治學長,正是1949年從上海聖約翰大學政治系畢業的學長。
要側記沈學長,如果只從畢業於政治系來概括學長的學習成長,將會錯過他最精彩的人生閱歷。如同沈學長所回顧的,當年基於對法律的興趣,其實他所修習的經濟學課程,還比政治系的多。
年輕時,學長即醉心於音樂與戲劇,雖畢業於政治系,卻是香港電台節目主持人、接連從事的工作竟是編劇、作曲、作詞、製片和導演。在語言天賦上,學長除了本國語的普通話、上海話、廣東話都能朗朗上口外,還精通英文,能以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在職場上應付自如。
學長這般才華表現或許可以說是因緣際會使然,或許可以說是時代環境造就。但如更精確地觀察,學長未曾囿於系科限制,凡事勤奮學習的精神,才是造就學長最終在專業領域上,能進而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國際經濟學博士學位的真正原因。
回憶起在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四年,對於什麼是聖約翰的特點?學長深刻的感受是「中西融合」。學長說,或許是因聖約翰大學在課程規劃上,大多數是英文課程的比重,即使是歷經八年的戰爭,聖約翰與西方文化似乎從未產生隔斷。
談到校園裡最深刻的印象,大樟樹與思顏堂漂亮的草皮,也是學長印象裡,不可抹滅的聖約翰標誌。
回憶起校園裡的社團活動,學長有著比其他受訪者更深刻的記憶,他清楚地記得:校園裡社團活動頻繁,有音樂欣賞、有京劇、有團契唱詩班等,可見其對文藝欣賞的素養,早在校園裡滋長,特別是--談到當年在交誼室每天打橋牌,顯現在學長面容的愉悅欣喜,彷彿讓人見到學長當年的清秀風流。
談到許多人對聖約翰的印象,總以為聖約翰是貴族有錢人念的學校,但學長卻強調,注重服裝禮儀與品德教育,才是造就聖約翰貴族形象的重要因素。
在校園裡的學習,學長認為教師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最大動源,學生以興趣努力求知的讀書風氣,比畢業文憑更重要。
「讀書是為了你自己,知識沒人能奪走!」 這是沈學長回憶到,當年的老師曾這麼說過。此外,基礎知識與學習思考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沒有思考的方法是無法跟上世界的變化。
至於什麼是最珍貴的聖約翰精神?
學長舉例說:當他住在香港未遷居美西時,校友們每週四必固定聚會,60年來從未中斷!為什麼一個從1952年以來,已關閉不存在的大學,校友間的情誼卻如此這般深厚?也許正這就是聖約翰人的精神:「能共患難,能同舟共濟」,尤其是在最艱難的時刻。
「聖約翰大學教育的特點,就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敦義的結合,這兩種思想都包括『仁』和『愛』,再加上我們的-3F」,這是沈學長在他的回憶錄裡,對聖約翰所傳承的精神的詮釋。
細數學長從聖約翰大學畢業以來,一連串投入文藝傳播電影等工作,前往日本擔任「亞洲生產力組織(APO) 」行政部部長榮退、又返回香港擔任「信報財經新聞」總編輯十年,沈學長所從事的,正是他在回憶錄裡所說的「不但服務社會,並且負起擔任東西文化交流橋樑的使命。」
談到這樣的人生歷程與對教育的期許,學長從溫和的面容,轉為嚴肅的語氣,以其在日本十八年的工作經驗觀察,學長沒有一般人的仇日情結,反爾客觀地說著:對日本人工作態度嚴謹認真的佩服。
在談到當時社會環境的氛圍時,常人總是對自己未富未貴有所遺憾,但學長卻對自己的無產階級覺得幸運--因為如此,使他特別珍貴地體認到「書」是唯一的資產。從傳統的道德觀中,學做「暗室不自欺」的君子。
如果要概括專訪學長體會到什麼,我覺得「在困難與壓力中,充滿熱情,毫不鬆懈地學習,並放眼世界,漫遊寰宇」是學長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
或許就像當年沈學長認識的劉麟生長輩對他名字的詮釋:「鑒往識未來,治國平天下」。就在沈學長服務於亞洲生產力國際組織(APO)期間,就在他將其一生的黃金時代,奉獻給亞洲生產力運動的同時,也為後生晚輩立下了為社會國家服務的典範。
就在訪談即將告一段落時,學長突然感性地談到:曾詢問兒子對自己的印象,對於兒子表示「一生最怕爸爸」的評語,彷彿帶著一點點的感傷縱觀學長長年專注奉獻於工作,或許是因對任何學習態度的嚴格自律形象使然,或許是因忙碌,錯過了能與兒子建立親密互動關係的那段時光對於留存於兒子心中的影像,似乎又有些遺憾,直說這是不對的。這一小段插曲,是在訪談學長中,難得見到的,對兒女真情流露的另一面。
論語有句話說:「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意思是:儒家的君子在與人交往時,會讓人感覺三種變化;一、遠看過去,這人威嚴凜然;二、和他親近,其實是平易溫和;三、聽他說話,則言之有物、莊重嚴謹。
今天很高興也很難得,我們採訪到筆名叫「孔在齊」的沈鑒治學長,正留下了如此令人深刻的印象。(採訪:陳祥美.攝影與撰稿:陳怡蓉)
|